柳州广告设计公司——怎样的广告牌设计,会令人醍醐灌顶?
现如今,广告牌是越来越多,但是真正能抓人眼球的广告却没几个,尤其是路边那些大型的广告牌,投入不少,但坐在车上没注意看,广告牌咻的一下就过去了,广告白打了,要不说广告牌必须有创意才行呢。下面我们就来看一波极*创意的“王炸”广告牌,不过在此之前,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常见的广告牌……
这些年“荼毒”我们的广告牌
要说这些年*常见的广告牌创意,非明星照莫属了。这类广告极其省事,不管产品是啥。永远是一个当红明星拿着自家产品凹个造型,咔嚓完事,突出代表就是各大手机广告ViVO;小米;OPPO;三星……全部都是一个路数。
离开了这些套路,要么是乱蹭热点抓不到重点……
要么是猎奇到不知所云……
狗一样的APP
配色也是痛点,看看这红红火火的“番茄炒蛋配色”,不过不说别的,鲜艳醒目的确是到位了!
广告牌其实可以这么玩
是时候来一波溜溜溜的广告牌,给大伙儿洗洗眼了:
巧用环境“皮”一下
户外广告牌*经典的玩法就是,巧用环境,让广告牌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。营造更加强悍的视觉冲击,让观者瞬间明白“啊原来是这样”的同时,还皮了一把,比如这个染发剂广告。诚邀太阳和月亮两位大咖参与宣传,女郎的长发处镂空,随着日升月落头发不断变换颜色。有趣的同时还向消费者传达这样一个信号:
我们的染发剂是*天然的颜色
除了染发剂,麦当劳也巧用光影玩儿了一次日晷[guǐ]。
展板是麦当劳的菜单,展板上方设计了 “M”,“M”的投影会随着时刻变化。分别投射在不同的食物上,告诉你这个钟点你可以吃什么。
看这油漆颜色多自然 。
大街上各种杂乱的电线很是令人头疼,这个难道也能被利用来做广告?
没问题。
松下鼻毛修剪器广告巧妙利用这些电线,向大家展示鼻毛过长的不雅,强调他们能提供工具解决这个烦恼。还有这些电线,被健身房广告盯上了。一个巧妙的设计使广告立即从平面变成3D。与周围环境毫无违和感,皮一下的同时也让观者记住了这个品牌。是真的溜啊!
适当夸张突出特性
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,写作文要擅用“夸张”,这样可以引起他人丰富的想象,有效突出事物的特性,增强表达效果。在广告上也是一样。
借助想象,对产品所表述的功能进行蓄意夸张,可以加深人们对该特质的认识。让观者在会心一笑的瞬间get(领会)到产品的卖点,真是绝啊!
注重互动,大家一起玩
强调互动性的广告怕是都成了精,它们不急于喊出自己的品牌,展示产品的特性。它们好玩儿、新奇还很贴心,它们是广告却不只是广告。
有效的互动,能让广告牌*大限度发挥价值,互动性好的广告还能够引发社交媒体的多次传播,带来更为惊人的宣传效果。
公益广告拒绝说教
前面我们提到很多公益广告,都是一水的蓝天白云加上空洞的口号,没有启发,没有灵魂。其实公益广告收起刻板说教的脸,也可以有“王炸”的效果。比如:怎样提醒人们不要乱丢垃圾?这是一条来自环卫工人的抱怨:
“你们瞧瞧这是公交站周一以来随地乱扔的垃圾”
是不是比“乱丢垃圾可耻”更温和更幽默,比“保护环境靠大家”更直观更共情?又比如怎样警示人们减少污染的排放?
置人于死地的不仅是武器……
如何警醒人们全球气候变暖?
看这海报画的是亚洲洪水中逃亡的难民,再看看这座建筑上的数十个空调。告诉你“使你房间变舒适的空调正在加速全球变暖”你还在认为气候变暖与你无关?
电子广告牌 创意和效果双升级
公益广告放弃命令者的口吻,收起教育者的姿态,直接呈现可能或已经产生的后果,反而更有威慑人、启发人的效果。还有些“别人家的广告牌”,利用黑科技,让创意和广告效果双升级,一起来看看。
瑞典斯德哥尔摩接头,就出现了一块禁烟广告牌,广告牌内有一个烟雾感应器,只要有吸烟的人从旁边经过,广告牌上的模特就会做出咳嗽的表情,并发出咳嗽的声音,以此来告诫吸烟者。
为了给那些闯红灯的行人长点记性,巴黎街头竖起了一块虚拟车祸广告牌。当有行人闯红灯时,它就会发出汽车紧急刹车的声音,以达到把行人吓一大跳的目的。除此之外,广告牌还会抓怕行人受到惊吓后的表情,并立即放大显示在大屏幕上,上面还附有一条说明:
不要冒险去面对死亡,请自觉遵守交通信号灯
在这个拍照都要美图的年代,这个不磨皮不美白就直接做成大海报的行为……真是太给力!
秘鲁利马虽然常年不下雨,但那儿的空气湿度却高达98%,为了让居民不再喝严重污染的地下水,几个机智的大学生找到了一家企业,利用广告费抵消造水的成本,建造出了世界上第*块能从空气中抽取饮用水的广告牌。
它的原理并不复杂,利用冷凝器吸收空气中的水分,储存在顶部的水箱中,然后通过活性炭过滤器的净化,附近居民就能免费在下方的水龙头取水了,广告牌3个月能产水9450升。
这可以供应上百个家庭一个月的用水量了~
看完这么多“别人家的广告牌”,我觉得我们身边的广告牌,*好也能主动升级一下。“魔性广告”、“洗脑广告”玩了这么多年,不腻呐?作为消费者,我是真的有点腻了。
——柳州广告设计公司,柳州门面装修,柳州招牌制作